谁来为马路飙车买单?

谁来为马路飙车买单?

作者:罗雪妍
编辑:李墨天
时间:2025-04-25

小米SU7 Ultra的第一批车主中,已经有人以身试法,从坐车到坐牢。


前有车主驾驶挂着临牌的新车,在市区道路上以150公里的时速挑战道路交通安全法;后有车主在线炫耀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,在马路上飙到300km/h,旁边的高铁经过,恐怕也会汗颜


如果觉得马路飙车是性能车和鬼火少年的专利,那么请记住曾有车主驾驶着以“奶爸车”为卖点的某车型,在国道上路怒症发作,以178km/h的速度结结实实撞上了转弯的大卡车,上演了物理意义上的男人至死是少年。


车主由法律制裁,车企由舆论制裁:伴随各种各样与超速并存的事故,车企反而成了众矢之的。


燃油车时代的超速事故恐怕只多不少,但为什么到了电动车身上,疯子的问题就变成了车子的问题?



批量制造的五秒神车



2000年代的一份汽车零百加速排行榜里,清一色燃油车的布局被打破,特斯拉Roadster以4秒的成绩跻身其中[1]


无论电动车是否环保,它都给汽车工业来了一次大提速。


如今,5秒级的零百加速已然电动车的基础配置,甚至3秒内的弹射速度也司空见惯。Model S Plaid版刚刷出2.1秒的成绩,极氪001 FR就跑到了2.02秒。不到五年时间,这个纪录又被SU7 Ultra的1.98秒打破。


放在赛道上,零百加速微妙的分秒之差也许决定了冠军的归属;但日常生活中,在十字路口体验推背感只会吸引交管部门的注意。要知道环球影城的霸天虎过山车,零百加速不过4.5秒。


640 (1).png


零百加速的比拼并非电动车的专利,燃油车时代,除了雷克萨斯等少数品牌,零百加速一直是主打豪华和性能的燃油车型的主要卖点之一。优雅从容的宝马7(老款),也装着能跑到5.1秒零百加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。


电动车企对零百加速如此强调,原因在于“廉价的动力”恰恰是电动车相比燃油车最大的变化之一。


简单来说,扭矩是影响汽车加速的核心要素,与发动机转速提升逐步增加扭矩不同,电机可以在通电瞬间输出巅峰扭矩。这种物理特性带来了堪比豪华燃油车的加速体验,“起步即巅峰”的调侃也如影随形。


640 (2).png

电机与内燃机提速曲线对比[2]


特斯拉早期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一特点的利用。


马斯克深知大部分消费者不会因为“环保”买辆电动赎罪券,美国低廉的汽油价格也让电动车的能耗优势变得不明显。因此,特斯拉最大程度利用了相同成本比燃油车获取更多动力的特点,在2006年推出了零百加速4秒的Roadster跑车,迅速打响品牌知名度


作为对比,第一代Roadster售价9.8万美元,2010年的的奥迪R8零百加速3.9秒,定价15万美元。2013年雷军去硅谷拜访“小有名气”的马斯克,在自己的博客里敏锐的洞察到了这一点[3]:


作为一个成熟行业里的新来者,他既没有办法用最低廉的价格去做一款有品质的产品,也没有资本去做一台全世界最贵的汽车来征服顾客。所以Musk为Tesla选择了一个方向:跑车。


随着电动车逐渐普及,22万出头的零跑C11性能版把零百加速干到4.5秒,与85万的保时捷Macan GTS齐平;智己L6 Max超强性能版“只要”30万,但其官方测试的零百加速比400多万的法拉利488还要快0.1秒。


唾手可得的动力,平民跑车的时代,也带来了快速传播的马路飙车视频,和“电动车与鬼火少年双向奔赴”的争议。


燃油车昂贵的动力使得飙车注定是少数人的游戏。高性能车购买门槛高、保有量低,追逐速度的高净值人群们遍布各大超跑俱乐部,在千元/小时起步的专业赛道寻找刺激。


但电动车把动力变得廉价,将零百加速的概念已从竞速迁移到日常,批量诞生的路口舒马赫与公路莱科宁,也带来了崭新的问题:


1.电动车是不是让交通事故变多了?

2.马路飙车是不是电动车低成本动力带来的结果



无法抑制的速度与激情



对于第一个问题,答案显然是否定的


几乎所有的主要经济体,其交通事故的高发期都与机动车的普及期重合,并随着汽车销量规模的放缓逐渐趋稳。


原因不难理解:机动车的快速普及,必然导致“一年两箱油”选手成建制上路,加上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意识的普及都有一定滞后性,自然带来事故的高发。

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日本汽车工业迎来第一次发展高峰。从1955年到1975年20年间,日本汽车注册量翻了整整10倍,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的增加。


1959年,日本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首次突破万人,次年又上升到了1.2万人。同期,日本交通基建的建设却未能跟上机动车普及。直到1965年,东京有信号灯的路口只有360个,过街天桥更是比野生大熊猫还罕见[4]。


与之类似,中国机动车交通事故的高发阶段,也与机动车的快速普及阶段相吻合。“交通事故变多”的错觉产生,可能是因为二十年前的中国没有短视频和自媒体。


640 (3).png

640 (4).png

对于第二个问题,答案也是否定的


原因在于,以性能车为代表的细分市场的扩大,是社会财富增长的必然结果,跟驱动车辆的能源无关。


日本同样提供了一部参考价值极强的教材:上世纪八十年代,日本汽车产量突破千万大关,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,千人汽车保有量也快速增长。本土车企也不再拘泥于家用车型,开始锚定以性能为代表的细分市场[5]。


同一时期,日本鬼火少年也在以湾岸线为代表的非官方赛道上集结,在车流稀少的午夜上演330km/h的速度与激情。为了追求更低的风阻,大部分车手还会自行拆掉雨刮。


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飙车党,日本交警的警用装备也迎来大升级——毕竟汽车不会因为伸张正义就跑的更快。当时,丰田Supra、三菱GTO甚至保时捷911、福特野马都进入了公务采购名单[6]


但装备升级始终治标不治本,1988年,日本交通事故致死人数再度突破1万大关,日本政府痛定思痛,决心下大力气整治马路飙车现象。


日本的思路是从供给侧入手,向本土车企施压,定下了“本土量产车的马力不得超过280匹”的规矩。这个马力与现在的奔驰C(250-300Ps)、Model 3标准版(264Ps)、SU7标准版(299Ps)近似。


但飙车党不会因为政策消失,规定反而带火了汽车改装市场和进口性能车,本土车企只能暗搓搓琢磨一些虚标马力、预留改装空间等旁门左道。


2004年,本田决定不装了,推出超300Ps马力的第四代Legend,当时日本政府也为拉动内需焦头烂额,君子协定不攻自破。


然而性能车市场就像二胎,想控制的时候总是管不住,想提振的时候总是提不起来。


日本飙车党兴起的大背景,是一片“日本第一”的恭维声中持续繁荣的社会经济,等90年代大萧条来临,日本陷入总需求不足,楠通春老师的《湾岸Midnight》还没连载完,日本人的心头好就从锐利飘逸的GTR变成白白胖胖的K-car了。


归根结底,飙车党的出现更像是一个社会财富增长与汽车工业繁荣的衍生品,跟车里装的是电池还是油箱关系不大。


同为汽车大国,德国同样为飙车问题争论不休,只不过分歧的重点在于是否实施高速公路限速。德国最大的汽车协会ADAC喊出过“自由公民,自由驾驶”的战斗口号,德国《世界报》主编更是将不限速的高速称作“德国人自己的自由女神像”[8]。


640 (5).png

日本历年交通事故数据[9]


当中国2024年的千人汽车保有量来到322,接近日本80年代的水平时,类似的变化也会随之发生。



必然出现的需求侧革命



日本学者三浦展在《第四消费时代》中,将80年代前后日本消费市场的变化概括为“大众化到个性化”,即消费行为从生活必需品的满足,转向对自我认知和追求的投射。


这种趋势反映到包括汽车在内的诸多消费品类,会形成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:功能性的剥离


举例来说,杯子的功能是喝水,迪士尼联名款的马克杯并没有改变杯子的功能,但改变了产品的性质,即三浦展所说的大众化到个性化。在汽车市场,“飙车”和与之对应的性能车市场,实际上是一种伴随社会财富增长必然出现的需求。


最先受到这种消费结构变化影响的,其实是隔壁的摩托车市场。


由于禁摩令等一系列因素,摩托车的功能性需求一直处于被挤压的境地,反倒是飙车的娱乐属性被提纯出来,成为一种小众爱好,让摩托车这个夕阳行业焕发第二春,往高端化方向转型。


按照中国摩托车商会的数据,2024年,动力性能更好、常用于竞速的跨骑车产销量分别为998.5万和993.42万,分别同比增长23.3%和22%


作为对比,以日常使用场景为主的踏板车产销量分别为569.68万和573.21万,同比下降26.56%和21.16%


趋势之下,排量升级成为供给侧的关键词,春风、钱江、隆鑫等头部摩托车企扎堆推出400-800cc大排量、多缸发动机的高性能车型[10][11]。在上海街头从容不迫的跨上一辆挂着黄牌的摩托,已经成为了一种优雅的炫富行为。


回看汽车行业,性能车的增速同样在持续跑赢普通乘用车的大盘。


宝马在电动化的冲击中节节败退,但定价不菲的高性能产品线M系列却保持了13年正增长,并在中国创下10万辆的年度销量纪录,占据了宝马中国市场大盘的15%。宝马M的定位并没有改变,但它的受众会伴随社会财富的增长扩大。


按照汽车之家的《2022中国性能车用户需求洞察报告》,对性能车的关注度与用户收入水平、拥有车的数量成正比,对性能车需求的增加,本质上是一种满足代步基础需求后的消费升级。


无论电动车是否出现,只要一个经济体的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,既有需求、又有能力拥有一台大马力性能车的消费者就会越来越多,电动车扮演的恐怕并非决定性作用。


对零百加速没有感知的车主来说,电动车“起步即巅峰”的特性的确意味着风险。但速度之于汽车如锋利之于菜刀,宣传商品的进步本身无可厚非,性能车市场的增长也是客观规律。


对一个视交通规则如无物的人来说,把他栓在五菱宏光的驾驶室里,并不比他拥有一辆保时捷安全多少。


短视频平台上流行着一些带“匹配成功”标签的飙车行为实录,或是通过闪灯暗号,或是通过脑电波交流,两位车主默契匹配成临时的飙车搭子,在公共道路上旁若无人地穿梭。


再扫一圈竞技选手,会发现还是场无差别竞技,身价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,油车、电车、摩托车混合乱斗。


You Only Live Once也许是这个时代的价值主张,但在松开制动踏板前请一定记住:你的确只能活一次,但你也只能死一次。



参考资料

[1] A List of Cars from the 2000's - 0 to 100 kph,AutoSnout

[2] Why an electric motor?Monceau Automobiles

[3] Elon Musk是个酷同学,雷军

[4] 试论日本的两次“交通战争” ,南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

[5] 重回1970s:日本汽车是如何全球崛起的?锦缎

[6] 世界警车大观:不同寻常的东瀛日本,汽车之家

[7] 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,申万宏源

[8] “飙车之国”:谁在反对德国高速路限速,财富中文网

[9] Changes in Traffic Safet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Japan(1950-2010),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raffic and Safety Science

[10] 摩托车行业观察:春风动力中大排量同比+48.3%;隆鑫通用出口增速超64%,金融界

[11] 摩托车行业 2025 年度投资策略,民生证券